「在過去五年間將近500家規上企業被淘汰,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回顧『十三五』,陶瓷磚產量整體下降15%左右,出口下降了1/3,出口單價也下降了19%,陶瓷企業人均勞動生產力提高了60%。」
「兩年前,國內僅7條岩板生產線。截止2020年9月份,中國岩板生產線已超 90條。」
「協會提出了『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其中建築陶瓷,包括岩板產量目標到『十四五』末重回百億巔峰。」
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秘書長宮衛,在2020淄博陶瓷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對建陶行業當前運行生態,及對協會預測的“十四五”期間中國建陶產業發展趨勢時介紹了上述情況。
以下是演講實錄(節錄):
前10個月有近60家建陶業者退出
首先,先來看看2020年前三季我國建陶產業整體的運作。
疫情爆發以來,到四月份,整個建陶業處於停擺狀態。隨著國家一系列刺激性消費政策的拉動,消費需求的持續改善,積極因素不斷增加,新冠疫情導致的需求缺口逐漸恢復。到了五月六月,根據協會的調查,基本上已經擺脫疫情影響。
疫情引起了市場停擺、出口下滑,倒逼了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淘汰低端落後產能和低效率企業。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顯示,截止到10月建陶業大概有60家企業退出。有些人認為是疫情造成的,但是疫情可能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只不過是企業本身在這幾年的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因為疫情爆發。
產品研發能力不斷升級。中國每年都要去義大利參展,每年國內都有幾千人到義大利(觀展),(波隆那展)今年停辦了,某種意義上來說倒逼產業自發的提高我們產品的創新能力。有品牌、有創新能力的企業,今年加大了產品的研發力道。
疫情導致的需求缺口令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產業分化更加明顯。根據協會調查,在後疫情時期有兩類企業活得非常好。
一是品牌企業,這得益於過去多年來品牌的培育和深耕,在後疫情時代,資源市場需求驟減的情況下,資源向這些品牌企業靠攏。
二是不斷堅持產品創新的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加強產品的研發力道。
疫情新常態背景下催生了新的行銷模式。企業積極擁抱互聯網,透過抖音、微信、直播等多種新媒體形式,和客戶交流,做產品行銷。
企業因應市場變化的能力與韌性進一步提升。疫情的爆發可能對其他產業而言衝擊很大,但是我們看到陶瓷企業正在提質增效、朝向高品質發展。
同時,我們看到產業發展情勢依然嚴峻,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落後產能依然突出。
五年間,
建陶業規上企業減少500多家
2020年是行業「十三五」收官之年,過去五年在國內外複雜多變的政治形勢下,行業總體運行保持了一個平穩健康的發展態勢,對於建陶行業來說,告別了過去粗放式的發展模式,轉型進入高品質發展新的歷史進程。
產業規模、企業實力、技術水準包括研發能力都得到了顯著提升,與國外先進水準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當然,我們也清楚看到建陶產品受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影響,產能供給在2014、2015年達到高峰之後開始進入到下行通道。
這幾年我們能切實地感覺到,節能減排、綠色生產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一個主流。環保在過去幾年是大家主要談論的一個話題,但是現如今我們談論的是如何創新驅動發展,如何提高我們的智能化水平,如何順應現在市場的變化、渠道的變革。
再一個就是產業的機制調整,淘汰落後的進程正在加速,產業重新佈局國內外市場。在過去五年間,陶瓷業規上企業從1,600多家到今年年底初步估計在1,050多家左右,也就是說在過去五年間將近500家規上企業被淘汰,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現在受政策影響,國內陶瓷產區開始重新佈局,特別是佛山很多的陶瓷企業開始向西部地區佈局,比如廣西,重慶永川、榮昌,都在通過一定優惠的招商政策吸引頭部企業在西部市場佈局。
陶瓷磚受海外反傾銷的圍堵,部分優勢企業將優勢產能轉移到國外,例如在東南亞、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等,透過曲線救國的方式將中國的產品輸往歐洲,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陶瓷出口下降的一個原因。
產業已經開啟智慧化旅程,生產效率顯著提升。眾所周知我們產業是勞力密集產業,基本上一條生產線幾百人。但是,這幾年有規模、有影響力的一些頭部企業不斷加大智慧化水準的投入。有企業日產四、五萬平方米的生產線,不到50人,而且這只是現階段工業4.0的產能,如果進一步提升的話,它的用工數量還會減少,可見我們現在行業頭部企業在智能化製造領域是不遺餘力提高生產效率。
重慶唯美智慧化生產線,1條生產線用工在50人以下。
我們看了一家西班牙比較有代表性的陶瓷產業4.0生產企業,它的日產能接近兩萬平方米,那條生產線上幾乎看不到人,一條線一個班次11個人,更多是一些設備監控和維修人員。所以,我們現在技能水準跟國外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新的消費模式與通路變革,新技術不斷加速產業轉型。過去陶瓷產業在快速發展的時候,我們搶佔了地產市場,現如今我們也看到許多外來者,例如SPC石塑地板開始搶佔陶瓷市場。當然,SPC只是冰山一角,現在還有一些新的東西還沒看到,所以陶瓷產業要有緊迫感。
環保、資源、土地限制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大。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企業感覺到成本的提高,企業壓力增加。當然,這也是倒逼企業不斷生產和研發高附加價值產品,倒逼產業由過去靠中低端低價競爭的產品逐漸向有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有調性、能夠受到市場青睞的產品轉變。
還有就是資本和品牌要素重新定義企業在產業中的市場佔有率。近兩年頭部企業在進行積極的併購,借助資本市場實現企業的快速成長。這些頭部企業一旦得到資本市場的力量,就可以藉用品牌的力量來擠壓一些中小企業。
「十三五」期間,陶瓷磚產量下滑15%
回顧“十三五”,綜合過去的歷史數據,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陶瓷磚產量整體下降15%左右,出口下降了三分之一,出口單價也下降了19%;陶瓷企業人均勞動生產力提高了60%;去年產業首次誕生了第一個百億級企業,頭部企業在積極的擁抱資本市場。
我們再來看2007—2019年整個中國建築陶瓷的發展過程,2007年到2014年可以說是一路高歌,從2012年開始由過去的兩位數到個位數的增長,到2016年達到峰值,到2017年整個增長開始進入下行,行業告別了無序粗放式的發展,開始進入高品質、規範化的歷史階段。
再來看2015—2019年整個中國陶瓷的出口狀況,2015年我們的出口是11.39億平方米,到了2019年是7.7億平方米,出口型的企業未來出口在哪裡?
我們再來看看2018年、2019年中國在整個世界陶瓷市場的佔比情況,2018年全球總產量132億平方米,中國90億平方米,佔67.8%,到了2019年整個總量有成長,152億平方米,中國82.2億平方米,佔54.17%。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建陶產量呈下降趨勢,所以大家對未來,特別是後疫情時期整個市場要維持一個理性的預期。
岩板,
能否讓中國瓷磚重回百億巔峰?
岩板是「十三五」的熱點,也是2020年產業的熱門話題。
2020年岩板快速的火爆,讓中國建陶產業從建築裝飾材料市場快速地邁向了百億市場,也幫助我們建陶行業重回百億巔峰,行業的確需要有這樣的爆品為業界開創一個新的高度。
岩板的爆發的確可以為產業帶來新的希望,帶來未來的高端市場。岩板的出現,在天然石材、多功能石材、木材甚至金屬領域搶佔市場。
根據協會分析,中國陶瓷磚產量在未來有可能下滑到60億到70億立方米,這個趨勢是顯而易見的。但岩板的出現是否能讓中國的陶瓷總量再次回到100億巔峰?
這個分析有各種各樣的聲音,我們認為岩板一定是未來產業的希望。
2019年我國陶瓷磚進口12億元,岩板進口大概30%。 2019年我國陶瓷磚的銷售量大概是2,300億元,而國產岩板銷售價僅佔4.8億。
2020年岩板市場出現了井噴,截止2020年5月份,國內岩板生產線已接近產能飽和,部分頭部企業已完成全年產能訂單,其他岩板生產線也已接近滿負荷生產!
兩年前,國內僅7條岩板生產線。截止2020年9月份,中國岩板生產線已超 90條。 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岩板產能已躍居全球第一。應該說岩板目前只有在中國帶動了產業的轉型,才有可能成為產業未來新的成長點。
「十四五」目標:
TOP10企業產業集中度超20%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未來產業將如何發展?
協會提出了「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其中建築陶瓷,包括岩板產量目標到「十四五」末重回一百億巔峰,其中國內市場需求90億平方米,國外市場10億平方公尺。
建陶企業的人均勞動生產力要超過120萬,先進品牌要超過160萬,到「十四五」末要培育三到五家銷售額過150億以上的知名骨幹企業,也就是說未來產業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
我們要呼籲業界,特別是優秀企業的研發經費要占到主營業務的5%以上。目前,之所以在現階段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還能維持健康持續發展的企業,它的研發能力已經達到5%以上。過去陶瓷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不高,更多是受於市場的紅利、人口的紅利。但是,現階段需求萎縮、消費升級、消費需求的變化,我們已經告別了過去我們生產什麼市場接受什麼的時代,現在我們要站在用戶的角度,要用用戶的思維去做我們的產品研發。
建陶業銷售額前十家產業集中度超過20%,到「十三五」末目標是到15%,到「十四五」希望達到甚至超過20%。
(文章轉載自陶瓷資訊)